拨乱反正是何意?出自于哪?
拨乱反正,汉语成语,拼音是bō luàn fǎn zhèng,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,恢复正常秩序。扭转乱象,归于正道。出自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。
《公羊传.哀公十四年》《春秋》何以始乎隐?祖之所逮闻也。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何以终乎哀十四年?曰:备矣!君子曷为为《春秋》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
〔注解〕
(1) 《春秋》:书名。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,为编年体史书。所记起自鲁隐公元年,迄鲁哀公十四年,共二百四十二年。其书常以一字一语之褒贬寓微言大义。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,故亦称为「十二经」。公羊、谷梁、左氏三家为之作传,称为「春秋三传」。
(2) 拨:扭转。
(3) 反:通「返」,归返,返回。
拨乱反正的出处是什么?
“拨乱反正”用以比喻治平乱世,回复正常,将国家政事导入正轨。此典出自《汉书?礼乐志》:“汉兴,拨乱反正,日不暇给。犹命叔孙通制礼仪,以正君臣之位。”
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,奴隶主和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文人,为了巩固其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而制定了一些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,称作礼或礼教。
统治阶级对于礼是非常重视的。
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提倡礼治,要求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等各级统治者都安分守己,遵守礼制,不得僭越,以便于巩固统治阶级内部而更有效地统治人民。
《论语?宪问》中有“上好礼,则民易使也。”
同时也要求对人民“齐之以礼”,《荀子?修身》中有“故人无礼则不生,事无礼则不成,国家无礼则不宁”之说。秦末汉初,由于大规模的农民战争,有些礼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。
汉朝建立以后,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,就派人重修礼仪,以正君臣之位,《汉书》将其作为拨乱反正的措施之一。
拨乱反正[ bō luàn fǎn zhèng ] 原指治乱世,恢复正常秩序。后指治理混乱局面、纠正错误的东西,回归正确道路。
出处: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
历史上拨乱反正是哪一届会议?
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。这次会议通过了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》,以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而载入史册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。
在十年动乱结束后,中央在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,这次会议做出了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,实行改革开放,举起了拨乱反正的旗帜。
拨乱反正的范围?
【解释】:拨:治理;乱:指乱世;反:通“返”,回复。消除混乱局面,恢复正常秩序。 【出自】:《公羊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拨乱世,反诸正,莫近诸《春秋》。”
【示例】:今天运将转,不过数十年,真人当出,~。 ◎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卷三十二 【近义词】:拨云见天、旋转乾坤 【反义词】:离经背道、每况愈下 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纠正比较重大的错误
拨乱反正的历史事件?
拨乱反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唐朝中后期的一场政治运动,旨在清除当时朝政上的贪污腐败和积重不返的弊端。
该运动由唐肃宗李亨发起,主要表现为执政宰相裴度等人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。这些措施包括裁汰宦官、整肃宗室、消减冗员、裁减冗费、赡养百僚等。这次政治运动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,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唐朝末期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之中,最终难以挽救唐朝的没落命运。
留言评论
暂无留言